铁面御史方佑
人物简介
方佑(1418—1483),字廷辅,号省庵,明代安徽桐城人。天顺元年(1457)进士,官监察御史,他先后担任京城巡城御史、地方巡按御史、两浙巡盐御史。后因边民刑案,贬谪攸县,官终广西桂林知府。方佑执法严格,为官清廉,政声显著,被誉为“铁面御史”、“真御史”。不仅如此,他还富有才情,《桐城方氏诗辑》《龙眠凤雅》录其诗三十余首,另有《省庵集》传世。
惩奸除恶
桐城桂林方氏,是中国具有较大影响的文化世家之一。天顺元年(1457),方佑中进士,成为桐城桂林方氏的第一个进士。据不完全统计,此后明清两朝,桐城桂林方氏进上及第者二十五人。这其间,七代出六御史,他们秉承了桐城桂林方氏良好的家风,在御史任上,刚正不阿,严格执法,惩奸除恶,赢得了世人的赞誉。方佑就是其中的典范人物。
天顺元年(1457),方佑中进士,担任监察御史。监察御史是皇帝耳目,其职责是帮助皇帝查纠百司,整肃官吏风纪。在明代官吏中最嚣张跋扈、为所欲为的莫过于锦衣卫官员。锦衣卫是明朝独有的官署,是皇帝直接管辖的机构。在明宪宗成化年间,也就是方佑担任御史期间,锦衣卫拥有的权力达到鼎盛。他们可以处置所有牵扯朝廷官员的大案,并直接将案件呈送皇帝。这样炙手可热的地位,使得锦衣卫官员往往恃宠为奸,朝中官员畏惧他们,不敢招惹他们,更不用说去依法处置他们了。方佑则不然,他担任京城巡按御史时,在办理京城一带的盗贼治安案件时,不惧锦衣卫的器张气焰,秉公办案,依法制裁了触犯刑律的锦衣卫官校。在巡抚河间时,方佑同样对不法的锦衣卫官校严加处置。其强硬果敢的作风,震慑了锦衣卫官员,以至他们闻听方佑的到来,总是惴惴不安,行为处事不再无所顾忌,而是小心翼翼地收敛形迹。
方佑不单对锦衣卫官员具有威慑力,对其他的贪官污吏,也同样具有威摄力。方佑巡按陕西时,“褥奸剔秽”,对于贪官污吏无所包容,严惩不货。当地腐败官员只要听说方佑到来,都自动离职而去。
两袖清风
对贪官污吏能铁面无私的人,往往自己是一身正气,两袖清风。方佑担任两浙巡盐御史时就是如此。
盐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质,盐业历来为朝廷所重视,统一由官府经营。然而,作为官营产业,盐业经常成为不法官吏牟取暴利的重要途径之一,因此,明清两朝在产盐之地都设有巡盐御史,专门监察地方盐务。由此可见,巡盐御史是个肥差,稍微有点私心就可能得到丰厚的物质利益。
方佑上任伊始,就遇上官员行贿,希望方佑能给他们开个后门、行个方便。曾经有一权臣欲拉拢方佑,要为他接风设宴,方佑果断谢绝了。到任之后,不少地方官吏想方设法请托求告,也都被方佑一一回绝了。不仅如此,方佑还进一步改革了旧有的弊端,将官盐的利润归于宫府,断绝了凭借官盐渔猎者的利益来源。此举招致了众多官员的衔怨,但这种改革无疑有利于朝廷,因此也受到了皇帝的诏书嘉奖。
方佑的清廉为官在广西任上也有突出表现。
成化初元间,他巡按广西,曾遇当地苗民暴动,包围了桂林城,桂林城的百姓与城池都处在危险之中。在援兵未至的情况下,方佑沉着机智,一面张贴大军将至的告示,安抚群众;一面下令,严禁吏民轻举妄动,从容实施自己的计策。他召集全城百姓,换上盔甲,从南门出,东门入。这样更换服装循环多次,让苗民错愕不已,以为援车到来,终于逃遁而去。方佑兵不血刃,计退苗兵,使桂林城免去一场生灵涂炭,百姓免于战火之灾。
事后,他上书朝廷陈述了平乱经过,弹劾、罢免了行为不端的官员。他还依法拆毁了当地的淫祠,这些祠庙不在法定祀典之内,它们的建立既不合法,又劳民伤财,甚至还宣扬迷信、欺骗百姓。方佑将拆毁淫祠得到的材料用来重新修建桂林城中的贡院。方佑在广西的执政措施,使封国在桂林的靖江王朱守谦也无可挑剔,只能频频告诫下属:谨避方御史。
方佑后来遭中伤,贬谪攸县。在治理攸县的时候,方佑经常拿出自己的俸禄为百姓办实事。俸禄不足,他的兄长还会拿出家里的钱财帮助他。四年后,吏部考核,方佑成绩第一,升为桂林知府,八个月后,方佑任未满而辞官归隐。临行,其行囊中只有书籍等少量物品而己。短短八个月的桂林知府任上,方佑也为当地百姓办了一件大好事。当时临桂县除去基本的赋税外,每月还额外被征钱九万,供上级官吏享用。方佑上任后,罢免了此举,减轻了百姓的赋税负担。作为地方父母官,方佑想百姓所想,充分表现出其清官本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