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逊:不畏强权誓死护民
人物简介
李逊,明代江西南丰人。景泰五年(1454)任廉州知府,正统四年(1439)进士,正统五年(1440)曾出任浙江嘉善县知县。
广施仁政
明景泰五年(1454),李逊被朝廷提拔重用,任命为廉州知府。能到南珠故乡合浦任职,李逊很高兴。他很早就崇尚"珠还合浦",要效法东汉太守孟尝,做一个对百姓施惠政的清官。
他是一个关心民生,体恤百姓,正直无私,不畏权贵的好官。此前已在浙江嘉善县任了十年知县,口碑极好。在嘉善县谈起李知县,从衙门官差到平民百姓都会肃然起敬。众人说,李大人操履清白、为人正直、机警有才、下不能欺;他待人宽厚和蔼、爱民如子,为官尊重人格,广施仁政。比如许多衙门审案,不问青红皂白,动辄施刑打板,而且是"褫衣杖责",即脱下裤子打屁股,似乎这才能压住犯人的气焰。李逊审案,从不轻易对犯人用刑,遇到了非杖责不可,也不"褫衣"。李知县尊重犯人人格,犯人也容易认罪伏法。治下百姓大多对他心悦诚服。故他治内政绩突出,嘉善县政通人和。
李逊到合浦后,立即去瞻仰"还珠亭",却发现建于唐代会昌年间的"还珠亭",屡经兵火,早已焚毁。李逊马上发起重建"还珠亭"和兴建"孟太守祠"的号召,并捐出自己微薄的俸禄。官绅士民踊跃效法,很快重建了"还珠亭",还新建好了一座"孟太守祠"。
下不能欺
明朝时,皇帝昏庸,宦官专权。朝廷为满足皇室奢靡生活对珍珠的需求,垄断了廉州的珍珠采撷权。皇帝从皇宫中派出珠池太监,到廉州府监管珍珠的采撷。
珠池太监都是皇帝的亲信。他们率兵镇守珠池,征收珠税,禁止珠民私采珍珠,却自己组织大规模的采珠。这些宦官既有钦差大臣资格,又有锦衣卫身份,大多狐假虎威,趾高气扬,假公济私,欺行霸市,鱼肉百姓,无恶不作,成为廉州府的一大祸害。
廉州府那些地方官,要么畏珠池太监如狼虎,对珠池太监的"倚势为奸,专权滋事"和"公私科敛,敲骨吸髓"视而不见,充耳不闻,以图自保;要么与珠池太监沆瀣一气,一同压榨珠民,借征收珠税中饱私囊,使珠民雪上加霜。李逊到任时,珠乡廉州府在珠池太监和贪官污吏的蹂躏下,已是一片民不聊生的凋敝破败景象。
李逊到廉州时,珠池太监是谭纪。他是一个贪婪、残暴、仗势欺人的无赖,从被皇帝派下珠乡起,就长期在廉州为非作歹,作威作福。
采珍珠是很危险的职业,缺氧、寒栗、凶猛鱼类和动物的袭击,使得受伤致残者、葬身鱼腹者比比皆是。世人评之为"以人易珠"。本来廉州官府给珠民定的采珠珠税比例是"官四民六",即珠民下珠池采得的珍珠,要上交四成给官府作珠税,只能留六成自己支配。如此比例,珠民虽没能摆脱贫困,还勉强能养家糊口。谭纪监管珠池后,硬将珠税比例改为"官六民四",实际是"谭二官四民四"。以官府名义多收的那两成珠税就堂而皇之地进了谭纪的腰包。
谭纪将珠民那两成收入吞进私囊,口袋越来越鼓;而珠民少了这两成收入,肚子却越来越瘪,连生计也维持不下了。更有甚者,谁采了珠,税如没按他的规定交或没及时交,谭纪不是遣兵把他抓进大牢,就是绑来当众杖责。身体稍弱者往往当堂就会被大棒打死。一时间,廉州官府的大牢人满为患,合浦城外山坡增加了许多被杖责致死的珠民新坟。
谭纪还派兵封锁了所有能通往珠池的路,禁止交不起珠税的珠民自由进出珠池采珠,堵死了珠民的生路。他还放纵手下兵丁诬良为盗,强闯民宅掠夺财物。眼看谭纪到廉州巧取豪夺发了大财,本地的官员也纷纷仿效,巧立名目盘剥百姓。廉州吏治坏到了极点。珠民成了砧板上的肉,被任意宰割。他们大多数生活无着,纷纷逃亡他乡。一段时期,廉州沿海"千村万落尽蒿藜,白日无光鬼夜啼"。
李逊到任之后,面对这个烂摊子,深感棘手。谭纪那伙人是朝廷派下来的,他管不到,也惹不起。但对廉州府辖下的人和事,他可就要严加处置了。他在官府内宣布整顿吏治,责令官员自报劣行,自己请罪;又到民间微服私访,掌握百姓困难和官员腐败情况,严厉惩处了一大批欺压百姓的贪腐官员,没收他们盘剥百姓的财产,用来救济濒临绝境的贫困珠民。廉州府逐渐吏治通明,正气迅速上升。
李逊命人查清了被谭纪关在州府大牢里的犯人情况,发现全部是交不起过重珠税的珠民,便打开牢门,将这些饱受冤屈的人全部释放回家。然后他上书朝廷,陈述了要维护皇家的长远利益,采得好珍珠进贡朝廷,必须保证珠民的微薄生计的理由。请求皇帝准许开珠禁,允许珠民自由采珠;减轻珠民税赋,将珠税恢复为"官四民六"。此疏很快得到皇帝准奏。
李逊仰慕孟尝的德政,为政也取法于孟尝。他施政行法,体恤百姓,从此采珠业渐见生机。离乡背井的珠民闻讯纷纷回乡。廉州的珍珠生产慢慢恢复了正常。
不畏权贵
李逊清楚自己是为民请命,得罪太监谭纪遭到报复了,便在狱中写下弹劾珠池太监谭纪的奏章,向皇帝揭发谭纪在廉州草菅人命,杖杀无辜民众,贪赃枉法,强入民宅抢劫财物的罪行。
廉州的珠民也向朝廷提交了告发珠池太监谭纪在珠乡贪污腐败、鱼肉百姓的诉状。他们还设法及时将被害死的珠民的血衣送进监狱,交到李逊手中,让他当作证据使用。
皇帝同时看了两份揭发弹劾谭纪的诉状和奏章,将信将疑,只好下令将谭纪押解进京。
谭纪在朝廷巧舌如簧,百般辩解,使皇帝晕头转向,真假难分。皇帝只好传李逊上殿当面对质。尽管带着枷锁,李逊一见双手沾满珠民鲜血的谭纪,深仇大恨涌上心头。他把所掌握的谭纪在廉州所犯的罪行一件件向皇帝倾诉,并拿出被害珠民的血衣作证。
当听说廉州因谭纪的罪行,珠民一度大批外逃,以致无人采珠时,皇帝也被激怒了。当即下旨将谭纪打进大狱;李逊维护珠民利益,恢复朝廷珍珠生产有功,速回廉州府复职。
深得民心
廉州百姓感念李逊不畏强权,敢于为民请命,造福廉州百姓的无量功德,称其为"千古风高动儒绅"。廉州百姓将他列为"廉州三贤"之一,为他塑了像,供奉在"三贤祠"内,还在城东五里处修建了一座"爱民亭"和一方"纪德碑",让他永远享受廉州百姓的祭祀。